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大理考察时,对洱海的保护治理作出重要指示,自此,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此打响。云南省在行动,大理州在行动,2022年,通号建设集团紧跟地方政府部署,积极承揽了大理市海西片区截污体系应急保障工程epc总承包项目,参与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
不忘初心 匠心守护洱海蓝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是大理市人民的母亲湖,也是大理市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洱海生态环境面临严重挑战,亟待治理和保护。因此,大理海西项目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的基础性工程,事关地方经济和百姓幸福。

项目团队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原则,以抢险模式建设海西片区截污体系应急保障工程,以最快速度提升海西片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保障能力,通过加强现场管控、完善资源配置、筑牢安全防线、落实精细管理等有力举措,确保了施工生产稳步推进。

在项目全员的戮力同心下,历经一年多攻坚奋战,2023年8月,在喜洲泵站和湾桥泵站的共同调试下,项目24公里管道全线通水至大院子库塘,有效降低了喜洲、湾桥和银桥片区环湖截污干管和污水处理厂污水溢流风险,项目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据悉,截至2024年2月,大理市海西片区截污体系应急保障工程项目建设正式全面完工,为洱海的生态保护再添一道坚实屏障。
不畏困难 科学施策保进度

回望洱海保护之路,困难重重。“为了保护好老百姓的绿水青山,我们必须建好这项民生工程。”项目团队上下齐心、矢志创新,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据了解,大丽路是3条路中施工最为复杂的一段,它是一条交通主干道,各乡镇以大丽路为中心向两边条形分布,预埋管道需穿过数十条乡村道路,乡村道路的保通成为项目顺利实施的最大难点。

为此,项目团队采用拖管施工工艺,在不破除原有路面的情况下,使用HDPE缠绕管并通过拖管机下穿既有道路,大大减少了对周边环境影响,提高了施工效率,推进了施工进度,保证了现场交通通畅。
此外,为解决施工过程中安装管道与既有箱涵发生碰撞的难题,项目团队灵活运用BIM技术,第一时间建立项目管线BIM模型,利用BIM可视化优点,对重要施工环节或新施工工艺的关键部位进行模拟和分析,提前发现碰撞问题,并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调整管线标高,深化施工设计,保持施工顺畅。

据统计,建设期间,项目团队不断探索和实践BIM技术应用并取得突出成绩,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等5项BIM大赛奖项。
不负嘱托 民生福祉绽欢颜

洱海清,大理兴。项目团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实际行动,用心用情用力守护洱海生态环境。如今,洱海保护治理带来的“红利”正在逐步显现并惠及到地方每一位百姓。

“以前一下雨,村子里污水横流、臭气熏人,村容混乱。现在简直是个大变样!”一位住大理喜洲古镇的村民说道,自大理市海西片区截污体系应急保障工程管道全线通水后,道路积水、污水倒灌等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雨季不再是大理人民心中的痛,村子变得干净整洁、空气都不再污浊,走进村子让人身心舒畅。

在磻溪村,很多村民在生态廊道旁开起了小吃店、咖啡馆、客栈、婚庆公司等,光顾的游客络绎不绝。“喝的不仅是咖啡,‘喝’的还是风景。”一位咖啡店老板笑着说道,咖啡馆离不开洱海,洱海越清,他的咖啡馆生意越好。
“苍山为盟,洱海为誓,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一起携手同行……”蓝天白云下,无数新人身着礼服在洱海之畔完成了自己的浪漫婚礼,这一“浪漫经济”的兴起,洱海“功不可没”。

保护洱海,久久为功。接下来,项目团队将继续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不断加快推进大理市上关镇污水处理厂尾水利用工程建设,为共建清洁美丽大理贡献通号建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