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页面

以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

发布时间:2024-04-17 作者:一公司 伍鹏宇 来源: 字号:

人间四月天,花开正当时,正当人们贪恋暖春的山花浪漫时,在川西高原上,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过惊蛰,甘孜色达漫长而严寒的气息还未消减,那真正属于春天般的温暖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长期以来,温暖过冬一直是色达百姓最迫切的愿望,通号建设集团色达供暖项目团队经过数月的攻坚,在2023年末基本完成施工任务,顺利兑现当初的承诺,让当地百姓在寒冬里过上了“暖冬”。

全力以赴·提前履约显担当

“གཡས་གཡོན་ལ་རེ་སྒུག་བྱས་མཐར་རེ་བས་ཁེངས་སོང་།!”(藏文,意思:左盼右盼,终于盼来了希望!)泥朵镇一位藏族老人看到供暖管网安装时说道。色达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4127米,平均气温低于0℃,最低气温-36.3℃,这里气候寒冷、缺氧,长冬无夏,属于高寒山区,长期以来,当地藏族居民,采用传统的小火炉、电暖炉等方式度过漫长的冬季,集中供暖成为色达人民群众最迫切的心声和愿望。

色达供暖项目是一项重点高原“宜居工程”,也是一项贯穿甘孜“十四五”规划的重大民生工程,项目供暖管网就像无数条毛细血管一样,镶嵌在色达县城及15个乡镇,其中涉及学校、医疗机构、居民村户等,建好项目事关地方百姓幸福。2023年1月,通号建设集团聚焦民生福祉,主动扛起央企社会责任,集结精英团队前往甘孜色达,在当地百姓的瞩目下,工程正式破土动工,项目团队与时间拼速度,一次次掀起了大干快赶热潮,项目建设一度跑出“加速度”。历经一年的建设,2023年12月,项目先后完成色达泥朵镇、大章乡、色柯镇供暖改造,此时距离目标工期整整提前了22天,帮助地方百姓“温暖跨年”。

艰苦奋斗·缺氧但不缺精神

“高原缺氧,但不缺斗志 !”这是项目团队战胜困难的制胜法宝。“暖冬”的背后,满满都是项目团队将暖气送到了千家万户的顽强斗志,回顾过去的一年,团队全员众志成城,在高原上攻克了一道道难题。还记得2023年初,项目团队带着初心使命,有的奔波超过20小时,到达海拔4000米的色达,在强烈的紫外线、稀薄的氧气、严寒的天气的加持下,很多员工初到色达就表现出“水土不服”,所以适应环境成为摆在他们眼前的第一道难题。

“第一次去项目检查,提前吃了“红景天”,但还是高反了,双眼充血、咽喉疱疹、嘴唇发紫……第二天被迫返回成都!”据一位项目员工回忆道,作为公司在该地区的首个重点项目,涉及千家万户的供暖,项目团队没有一人打退堂鼓,他们全凭意志“偏方”战胜了“水土不服”,确保了项目开好头起好步。

建设历程总是困难重重,抛开长期在“泼水成冰”的低温天气下施工不说,对项目进行有效管理也是他们的一大“头痛事”。据统计,项目施工涵盖76个片区,最远的施工点距离项目驻地足有一百多公里,且通行道路多数为崎岖小道,为攻克此问题,项目团队成员早出晚归、分工协作,常常不是在监督施工,就是在前往现场的路上,车能到的地方靠车、车不能到的地方靠走,硬生生地用步数丈量着川西高原每一尺山路。一名团队成员还调侃道,这般高强度的工作比健身还管用,短短两个月时间,体重便从118斤降到了98斤,而他只是团队全员的一个缩影。

宜居工程·寒冬摇身变暖冬

“ཚེ་གཅིག་གི་མེ་ཐབ་མེར་བསྲེགས།དྲོད་རླངས་གཞི་ནས་ཤར་གཏོང་ཐུབ་སོང་ལ།སེམས་ཀྱང་ཚ་བྱུང་།!”(藏文;意思:烧了一辈子火炉,暖气通了,心也热了!)这是多数藏族百姓共同的心声。“以前老师们最担心的是‘寒冬’的到来,看着孩子冻得满脸通红,很是心疼。现在教室暖气通了,孩子们终于盼来了‘暖冬’!”据色达一中学教师说。

在长达半年的“冷冻期”,村镇上的山坡上、房顶上白雪皑皑,好像整个世界都被大雪所覆盖。要是在以前,村民们白天坐在火炉旁取暖,晚上垫上一张电热毯,再盖上几床被子取暖;在宽阔的教室里,学生们仅仅依靠几张取暖桌,再加上厚厚的棉衣,完成了一节又一节的课。而今村里、学校、医院的暖气都通了,即使外面下着大雪,温暖过冬不再奢侈,百姓丢掉了火炉,在家里穿上一件薄衣服也能体验到冬天的温暖,学校教室也告别了电暖桌,老师学生们暖身又“暖心”,不再担心手僵脚冻了。项目团队实实在在地将“温度”印在百姓的心中,用实干实绩让“寒冬”变成了“暖冬”。

点滴映初心,枝叶总关情!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四川色达项目团队将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民生福祉、践行央企责任,以提高民生品质跃升为导向,加速推进项目其他区域集中供暖施工进度,切实让川西百姓真切感受到国家现代化建设所带来的体感温度和幸福指数。

浏览次数:8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