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集团公司2023年度“通号建设杯”BIM竞赛圆满落幕,所属三公司、一公司报送的《安宁市产业园区市政道路项目BIM与无人机航测技术融合应用》《青海湟中数字化智能化建造综合应用》《井研县医疗综合服务体建设项目BIM融合与创新》等4件优质作品脱颖而出,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

据悉,本届“通号建设杯”BIM竞赛紧密契合集团公司发展需求,以“BIM融合与创新”为主题,聚焦BIM技术与项目的融合应用和创新开发,着力破解项目管理和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赛事共收到三级企业申报的有效作品11件,经过专业初评和答辩终评等环节,最终产生获奖作品4件。

终评会上,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刘迎军对参赛作品进行了现场点评并宣布了获奖结果,同时就进一步做好全集团BIM技术应用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刘迎军指出,“通号建设杯”BIM竞赛是集团公司提升工程技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活动,在BIM中心的精心组织和各单位的积极参与下,竞赛取得了良好效果,发掘了优秀的BIM工程案例,培养了高水平的BIM专业人才,吸引了更多项目和人员主动学习和应用BIM技术,为持续巩固和提升全集团BIM技术应用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迎军强调,各单位要珍惜当前BIM技术应用的良好工作局面,全体技术人员要不断提升不断钻研,共同推动企业BIM技术应用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工程建设提质增效作出更大贡献。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做实做好BIM技术应用工作。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正确看待BIM技术的价值,结合实际情况,做好BIM发展规划并认真落实。各单位技术负责人要主动扛起责任,亲自过问、密切关注本单位BIM工作进展,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把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二是要坚持结果导向,推动BIM技术服务于项目管理和企业发展。BIM技术应用与创新开发要紧密契合集团公司的发展需求,聚焦解决项目管理和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坚持结果导向,推动BIM技术切实服务于项目管理和企业高质量发展。三是要加强交流互通,促进集团公司BIM技术的协同发展。各单位既要“百花齐放”,也要“合力发展”,集团公司要建立BIM优秀案例库并宣传推广,要加强各单位间的交流互通,努力营造既“你追我赶”又“齐头并进”的良好氛围,促进集团公司BIM技术的同频共振、协同发展。
获奖作品展示
一等奖:三公司《安宁市产业园区市政道路项目BIM与无人机航测技术的融合应用》

安宁市产业园区市政道路项目融合应用BIM+无人机航测技术,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拍摄生成实景三维模型。使用实景三维模型提取场地原始数据信息,直接用于土石方量的测算、策划土方平衡。将航测实景模型与BIM虚拟模型进行整合,提前预知道路的边界线、施工红线范围内的现有建筑物和构筑物、提前策划拆迁协调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本项目是集团公司首个成功融合BIM+无人机的项目,为集团公司推进BIM技术与其他高新技术的融合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等奖:三公司《青海湟中数字化智能化建造综合应用》

三公司依托湟中县甘河滩镇周边农村人居环境改造项目搭建了本级企业BIM标准族库,并进一步充实了集团公司的企业BIM标准族库。项目基于BIM技术开展了施工场地标准化设计、脚手架设计、砌体排砖设计、机电深化设计、虚拟样板间等方面的应用,极大提升了项目智慧建造水平。项目团队还开展Revit+Dynamo参数化建模研究,为提升集团公司BIM技术水平进行了前沿性、创新性探索。
二等奖:一公司《井研县医疗综合服务体建设项目BIM融合与创新》

井研县医疗综合服务体建设项目将BIM技术融合应用于建筑日照分析、钢结构顶棚受力分析、机电深化设计、危大工程、幕墙安装、装饰装修等方面。基于数字项目管理平台对项目的产值、进度、技术、安全和质量进行高效管理。创新使用无人机+VR技术对施工现场安全进行实时监督,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保障了项目顺利完工交付,节省了施工成本,获得了四川省安全文明样板工地、贵州省第五届BIM大赛二等奖等荣誉,项目团队利用BIM技术还开发形成了工法、专利、QC等技术成果。
三等奖:一公司《通号科技广场BIM融合与创新》

通号科技广场项目在施工全过程融合应用BIM技术应用,搭建了项目的建筑、结构、机电、算量全专业BIM模型,开展施工图会审、施工场地布置、机电管线综合、危大工程实施、工程量提取等融合应用。基于数字项目管理平台进行项目安全、质量、进度、技术管理。在模板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设计中,采用BIM技术对层间异形梁、高低跨模板支架、变形缝剪力墙预制大模板及梁柱钢筋节点等重难点技术问题进行了BIM建模分析,解决了现场实际施工难题。同时,项目融合智慧工地技术,提高了项目管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