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洲城,这是对长沙风貌最形象的概括。山水洲城,得天独厚,浑然一体,共同烘托出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情。“天上一颗长沙星,地上一座长沙城”。作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殷商青铜的鼎盛、楚汉屈贾的情怀、三国孙吴的繁华,到盛唐人文的荟萃、宋代儒学的弦歌、红色故土的盛名,要读懂长沙这座城市,必从读懂岳麓山开始。

岳麓山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林壑清幽,景色秀美。是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名山胜地。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岳麓山始终与长沙这座城市共生共荣,互相成就,岳麓山之于长沙的意义,远不只一个物理空间上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基因的内植, 不断给予这座城市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由长沙设计院设计的岳麓山东大门及南大门在丰富和表达岳麓山千年文脉的同时,强化和突出了古城长沙的城市特色,使长沙既有现代都市的步伐,又不失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韵。
因岳麓山在长沙城市中的特殊地位,设计过程中将城市的空间序列及城市道路的点线空间作为重点考虑。东大门的设计从过渡空间、文化空间和自然空间出发,完成了从城市环境到自然环境的过渡。东大门在建筑风格和形式上采用了唐式古典风格,作为城市空间的“节点”,古典的形式更贴近其特色需求,在尊重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感的同时,展现了岳麓山的地域个性和精神灵魂。

大门设计了三处空间,平面上呈对称布局,整体形成前广场,作为过渡空间。东大门在规划布局上,采用了基台的方式,使山门与山势相匹配,在退让城巿道路二十八米的位置,设置了一个七米高的基台,基台将湘江、橘洲和岳麓山连为一体,站在平台上向东眺望,眼前呈现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近处湘江北去、橘洲横前,远处江东城市景观,大气开阔。
上至基台,台上为七米高的阁楼式古典建筑—三开间单檐庑殿,殿门上扁额所书的“指点江山”四个大字,让人深感伟人的气势恢宏,主殿两厢配以亭、廊,碧瓦朱檐,上下贯通,端庄典雅。左右连廊采用半开敞形式,廊间共镌刻十二块古今文人墨客为岳麓山撰书的楹联及题咏的诗文,让游人未进山,便置身于浓郁的文化空间中,使人游兴倍增。

在此休息片刻,转入正殿,顿感豁然开朗,翠绿秀美的岳麓山近在眼前,洗去城市的尘埃,沿着曲折的高架石板桥,拾级而上,步移景异,慢慢融入自然之中,登山欲望,油然而生。在这里城市区域与山间自然区域形成交汇点,让人们真正感受到山水洲城融为一体,通过三个空间的组织转换,达到了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城市、建筑与人的和谐与统一。

南大门所处环境与东大门不同,南大门位于岳麓山的东南角,在上山道路之中,此处为岳麓山先前游人进山的唯一通道。这里历史文化厚重,如岳麓书院、麓山寺、爱晚亭、云麓宫、黄兴、蔡锷墓庐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岳麓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因此处场地非常狭窄且为坡道,在设计中对南大门没作过多的修饰,在建筑风格与东大门取得协调的前提下,设计师们借鉴了汉阙建筑的结构,采用门的最基本形式“两竖一横”,利用大门的简洁和厚重来突出周边的文化古迹。两侧门柱上的对联“学正朱张一代文风光大麓,勋高黄蔡千秋浩气壮名山”,更是彰显了文化名山的特色和古韵,在功能上也发挥了交通管理、景观向导和区域界定的作用。

登顶岳麓,远眺江岸,一副城市与山水交织的画卷徐徐展开。惟楚有才,于斯为胜,千年文脉滋养着这片城市的文化精神。登高远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如一巨大的盆景,山水洲城空间布局大气蓬勃,岳麓为屏,湘江为带,橘子洲浮碧江心,古城新街尽显青烟紫气。
不管是赏景、锻炼、跑步还是散步,置身其中,一步一景,都让人流连忘返。这个秋天,总要来一次岳麓山吧!一个人、两个人、又或者是一群人,相信在这里一定能找到属于你的一片风景。长沙设计院也将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创造出更多尊重历史,融入环境的高品质作品。